前天夏至。

夏至,是二十四节气之一。每年6月21日前后(20日~22日),斗指午,太阳到达黄经90°时开始。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。西元前7世纪,古人用土圭量日影,夏至这一天日影最短,因此把这一天称作“夏至”。
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五月中……夏,假也,至,极也,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。”
《汉学堂经解》所集崔灵恩《三礼义宗》:“夏至为中者,至有三义:一以明阳气之至极,二以明阴气之始至,三以明日行之北至。故谓之至。”

“至”也有极点的意思。在传统的阴阳理论中,夏至是阳气生发到极点,开始收藏的节气。
(以上摘自维基百科)

过去的两周里,门诊病人生脉散用的机会比较多。心慌、乏力是主要的症状,多见于阳明燥金、少阳相火、少阳胆木这三种体质。没有明显诱因也没有其他严重不适,一般喝上三两包生脉散,上述不适很快消失。

生脉散载于⟪内外伤辨惑论⟫,由人参、麦冬、五味子三味药组成,主治暑热伤气,津液亏损之证。
临证我常用北沙参代替人参,如气阴两虚明显的可改用西洋参,再加少许炙甘草,共四味药,多用作偏阳体质的夏日治未病方。⟪内经⟫云:阴虚者阳必凑之,是其义也。
中医治已病,强调病起于过用,偏于治其实;防治未病,着眼于补其虚、补不足。

每个人都想健康长寿,“顺应四时,效法自然”是中医养生理论体系核心思想。国内外很多中医师、中医爱好者喜欢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养生、治未病。那么,应该怎样看待节气与疾病的关系呢?
陆渊雷先生的一段话也许能带来些启发:

“节气之日,与平常之日,同在变化之中。则节气与疾病,亦无何等关系。春分秋分为昼夜平均之日,冬至夏至为昼夜长短之极,及气候变化之大关键,谓其能转移疾病,犹可说也。若其他节气,不过人为的分黄道二十四段,每段十五度,地球每至各个十五度交界之处,名为节气。节气日之气候变化,与平日无异,岂能影响人身?然年老之人,遇节气则筋骨每感酸楚,大病之起,及其死亡,常在二分二至。尤以冬至前大雪,冬至后之小寒占多数。一若历验可征者,天下事不可索解者甚多,医学其一也。”

记得以前说过:中医治病讲究“三因制宜”即因时、因地、因人,最主要的应该是因人制宜。也就是说因为素体禀赋(体质)的不同,导致了病邪从化、变证的不同,从而有治疗上的因人制宜、即个体化治疗。

简而言之,健康的状态就是阴平阳秘。自系统的稳定是得病与否的前提、体质的差异导致了病邪从化和治疗上的不同。

夏至・生脉散
Tagged o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