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国俊

专方专药是中医特有的吗?肯定不是。既提倡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,那么,专方专药就在辨证论治之外,就不是中医特色。但是,如同我在加州中医药大学那边讲的,辨证论治有短板,需要方证对应来弥补,当然也需要专方专药来弥补。专方专药,不论是单方、验方亦自拟方,都可以实行“拿来主义”,为我所用。治病的,治症的,治证的,都可以信手拈来。


刚才说了专方专药排除在辨证论治之外,那么就不是治证的,为什么现在又说有治证的专方专药呢?


我这是信马由缰,想起了前面讲过的柴胡、龙胆草、生牡蛎三味中药,其功效清降胆火、疏肝达郁,准确地针对着口苦的基本病机,应该是治证的吧?这是1968年我从简师处学来的方子,一直用到20世纪末,效果很好。


但是现在效果不太好了。真的,我也感到困惑。因为没有更有效的方药,我现在遇到口苦,还得加用这三味药,诸症均很快好转,唯独口苦一症缠绵!


至于治病的、治症的专方专药,那就不胜枚举了。关键是验证,验证过30例,你就心中有数了。例如土茯苓治头痛,用120g水煎服;或装入保温瓶中,开水浸泡2小时,代茶频饮,效果较好。这就不是辨证论治,用单味药的性味、功效、主治来解释,也说不通。我在拙著中引用过清代名医徐灵胎关于“药性专长”的一段妙论,他说:“凡药性有专长,此在可解不可解之间,虽圣人亦必试验而后知之。如菟丝子之主面皯,亦其一端也。以其辛散耶?则辛散之药甚多,以其滑泽邪?则滑泽之物亦甚多,何以他药皆不能去,而独菟丝子能之?”然后又自问自答道:“但显其形质气味者,可以推测而知;而深藏于性中者,不可以常理求之……药中如此者极多,可以类推。”


徐灵胎关于药性专长的这一高论,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。我们知道,每一味中药都有多种有效成分;可以说,每一味中药就是一个复方,其中的未知数多得很。如果我们勤于验证,勤于探索,就会有新的发现。发现什么?发现药性专长,发现专方专药。不要忽视专方专药,俗话说,“单方一味,气死名医”!名医为什么会被气死,他只讲辨证论治嘛,只讲方证对应嘛。经验有限,知识面不宽,又不愿意放低身段验证单方、验方。他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,别人用单方、验方治好了,他想不通,自以为颜面扫地,整天想不开,郁闷极了,“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”。何苦啊!


我与同道交流过,辨证论治捉襟见肘之时,方证对应难展拳脚之时,专方专药便凸显出优越性来。广义言之,凡准确针对病、证、症的特效方或特效药,都是专方专药。方证对应之方,不管经方、时方,自然是专方专药。然而严格意义上的专方专药,是指辦证论治和方证对应之外,能准确地针对病或症的高效单方、验方或单味中药。

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
Tagged o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