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以类从,人以体分。

张大昌先生评注解伤寒诸家,大约可分四派。宋代朱肱以经络讲,宋元以来,依此者多,清初柯琴以部位讲,张志聪以运气讲,近世日人丹波氏以证候讲,实宗徐灵胎之类方。

最早以类方形式全面编集《伤寒论》的是伤寒学家柯韵伯。继柯韵伯而起,主张类方研究更彻底的是徐灵胎。

谢观先生曾谓:灵胎有《伤寒类方》一卷,谓《伤寒论》原非依经立方,乃救误之书,当时随证立方,本无定序,消除阴阳六经名目,但使方以类从,证随方治,使人可按证以求方,而不必循经以求证,亦为通达之论。

徐灵胎前辈语:“ 余始亦疑其有错乱,乃探求三十年,而后悟其所以然之故,于是不类经而类方。盖方之治病有定,而病之变迁无定,知其一定之治,随其病之千变万化,而应用不爽。此从流溯源之法,病无遁形矣! ”

以方名证,方证相应,是伤寒类方派最主要的学术观点。

图片摘自推特

这张图片是对建筑师Matthew Frederick认知三个层次的理解和表达(简单-复杂-简单)。

以方类证,属于认知的第三个层次:复杂之后的简洁、简单。在“ 病变万端,传经无定”的证、症、病中创造了一个相对清晰、有序的格局。

而如何通过体质识别来确定《伤寒论》类方归属、解读“体质-类方-证”之间经方用药规律呢?我在“应象体质”辨治体系中做了一些探讨和解答,隐藏在背后的主线就是六经气化。

格局的识别,取决于思维的高度。

体质・伤寒类方
Tagged o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