枳术汤及其类方探讨

作者:赖海标 枳术汤是一首小方,药仅两味:枳实和白术,是治疗水饮结于心下的方子,出自张仲景的《金匮要略》,临床常用于治疗胃下垂、慢性胃炎、心源性水肿、术后便秘腹胀、消化不良、胃肠功能紊乱、慢性肝炎、胃癌等属于脾虚饮停气滞者。

经方热中的冷思考(二)

5.只重药物,忽略剂量药物的剂量及疗效在不同的证当中是不一样的,需特别重视,如桂枝汤、桂枝加桂汤和桂枝加芍药汤,药物的组成是一样的,但随着药物的剂量变化,就变成了另外一条方。另外药量的变化也会导致治疗效果的异同,简要介绍如下:

经方热中的冷思考(一)

一、何为经方何为经方?中医界有三种说法:1.指汉代以前临床方剂的泛称。2.指经典医著中的方剂。包括《黄帝内经》、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等书中的方剂。3.专指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中的方剂。现在中医界普遍认同第三种说法,经方即张仲景方。经方与时方并无孰高孰低、孰优孰劣之分。

望察之术

中医讲:望而知之谓之神。 经方大家范文虎先生,初随父习疡伤外科,遇高人指点,授以经方和望察之术。后又致力于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的研究,名重当时。《鄞县通志》赞其医技云:“初擅疡伤,继专精内科,主古方,好用峻剂,患者至门,望见之即知其病,所在投药无不愈。”

五运六气・标本运气歌

张从正,字子和,号戴人。金代睢州考城(属今河南省兰考县)人。生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,卒于南宋绍定元年,享年七十二岁。 张子和的学术思想后人总结主要有以下四点:1、邪气致病的病因学观点。2、三邪理论。3、以通为用,贵流不贵滞,贵平不贵强。4、五志七情,病从心发的观点。张氏之学,还为明清医学开辟了温病学说的先河。明吴又可撰《瘟疫论》,着重“邪犯膜原”,制达原饮,解伏于膜原之戾气,着重下法,一下再下以至三下,反对套用仲景诸方,慎用辛温发表。继此以后,叶天士、薛生白、吴鞠通、王孟英等,逐渐充实,发展成今天具有完整体系的温热病学。因此,温病学说的形成,张子和的主攻论和经验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。

百药煎・文蛤散

《伤寒论》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41条:病在阳,应以汗解之,反以冷水噀之,若灌之,其热被劫不得去,弥更益烦,肉上粟起,意欲饮水,反不渴者,服文蛤散;若不差者,与五苓散。文蛤散方文蛤五两上一味为散,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,汤用五合。

当归芍药散・嗅觉障碍

当归芍药散载于《金匮要略》,药物组成:当归、芍药、川芎、泽泻、茯苓、白术,用来治疗妇人腹痛。 《金匮要略·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》谓:“妇人怀妊,腹中㽲痛,当归芍药散主之。”《金匮要略·妇人杂病脉证并治》谓:“妇人腹中诸疾痛,当归芍药散主之。” 日本汉方界对当归芍药散的临床应用有诸多文献报导,既是治疗妇科病之常用剂,又为治疗脑、神经、心、肾等疾患之多用方。